本篇文章2788字,读完约7分钟

新华社合肥7月4日电:希望的田野里的青年——大别山区寻找“成贵”大学毕业生

新华社记者刘晶、杨玉华和张子玉

他们在“逆行”,跳出“农场大门”并学习回家;他们是" 80后"和" 90后",他们用新知识在山区和乡村掀起新的潮流;他们是新时代的接力者,扎根于基层,为摆脱贫困而奋斗,接管农村振兴。

因为青春的力量,田野更有希望,因为大地的深度,青春更厚重。

在田野里传播青春

她又高又白,喜欢说笑。她不仅有年轻女孩的“潮流”,而且有能力在盘山镇公路上骑摩托车和开车。这就是王莲,一个25岁的“成贵”大学生,大别山腹地岳西县最年轻的村委会主任,自称“女性”。

几年前,正在大学学习的王莲(音译)在暑假期间回到了他的家乡——邦镇公山村。当时,村里的老人不得不步行一个多小时去乡镇,乡镇发展的困境深深打动了她。

2017年,他毕业于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城市园艺专业。王莲没有在合肥实习,而是毫不犹豫地回到了公山村。她在毕业前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她说:“振兴农村要靠几代人的努力,我想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我第一次和老支书一起参观了这个村子。一些村民没有给王莲一个凳子坐,以为她是个“小女孩”。暴躁的王链只想通过努力来证明自己。回家务农是她收到的第一个任务。凌晨四五点,她抓起草帽,和调查小组一起出去了。在夏季的阳光下工作了几个月后,她的皮肤被晒伤了,她的作品也被“晒伤了”。她完成了80多户村民旧房的测量和土地复垦。

青春,在希望的田野上——大别山区寻访“城归”大学毕业生

2018年,王当选为村民委员会主任。村里高标准的茶厂建成了,新水坝也在洪水前修好了。这个小山村举行了三次采茶文化节,精制的茶叶卖了几百元一斤。村民直截了当地说:“这小王链子不坏!”

在大别山,大学生连正在增多。2013年,岳西县启动了“大学生回乡工程”。那一年,只有55名大学生报名。2019年,申请人数增至295人。今年上半年,163名大学毕业生进行了咨询并报名。目前,全县有185名大学生回乡服务于村“两委”。

青春,在希望的田野上——大别山区寻访“城归”大学毕业生

近百年前,大别山也有一批二十岁左右的青年,他们信仰马克思主义,开辟革命根据地,为人民的幸福而浴血奋战。穿越空时,它代代相传,青春的理想仍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燃烧。

地处大别山腹地的金寨县也迎来了越来越多的年轻大学生。蔡瑞,22岁,现就职于金寨县凌涛乡高湾村。早在春节前,他就收到了两份来自上海和宁波的聘书。

高湾村是全县最年轻的。村里“两个委员会”中五个人的平均年龄是28岁。他们中的一些人是大学毕业生,一些人退休后转到其他工作岗位,他们都回家工作,因为他们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家乡。

“我选择了一群小家伙。”高湾村的老党员陈福泉说。在过去的几年里,这些“娃娃村官”发展了村里的集体经济,修好了从集体到家庭的水泥路,并在村里搭了一辆公共汽车。陈福泉和村民们竖起了大拇指。

用新知识振兴农村

大别山村以新知识、新思维、新平台,因青年回归而有了新的发展。

用木头雕刻的手提包,用藤条编织的鱼...在岳西县乡长镇金山村的一家工厂里,65岁的木匠李正拿着工具打磨木头。他做木匠一年能挣5万元。“这要感谢小红。”

小红谈论的是方弘,一位31岁的年轻企业家回家了。方弘,一名英国学生,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当老师。她喜欢工艺设计,六年前回到了农村。她组织了360多名留守妇女、穷人和木匠,以山顶上的树枝、稻草、水果和藤条为原料,结合现代设计,创造了近3000件创意产品,如包、屏风和小家具。她熟悉外贸业务,产品销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平均每户收入3.5万元。贫穷的山脉和洼地打开了通往世界舞台的大门。

青春,在希望的田野上——大别山区寻访“城归”大学毕业生

站在“两百年”的历史交叉点上,年轻的“村官”阎桂潮以其勇于承担的责任、开放的思维和现代化的手段,为农村振兴注入了更多的活力。

以生活带商品,举办美丽的乡村文化节,发展现代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形式...年轻人在不断地招募,农村也跟上了这一趋势。“农村发展面临许多新机遇和新问题,对村干部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返乡大学生弥补了农村振兴的不足。”岳西县委组织部部长吴梅生说。

青春,在希望的田野上——大别山区寻访“城归”大学毕业生

26岁的查云起(音译)是太湖县大石乡天香嘴村的一名扶贫专家,他在村民眼中尤其“难缠”。作为一名贸易专业的学生,她注册了网上商店和商标,建立了冷冻仓库和冷藏链,并帮助村民带货物。去年年底,村里的网店开张不到两个月,销售额近10万元,带动农民家庭平均年收入增加5000多元。

青春,在希望的田野上——大别山区寻访“城归”大学毕业生

让草根成就人才

6月底,在高校毕业季节,安徽省委组织部下发通知,选拔和输送700名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

梦想需要脚踏实地,基层可以成就人才。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我们都在积极探索和提拔更多的人才来振兴农村。2019年,安徽省委组织部等9个部门出台了《关于人才智力支持大别山等革命老区扶贫的若干办法》,从12个方面引导人才深入基层。截至2019年底,安徽省9万多名村委会干部中,大专以上学历占38.3%。

青春,在希望的田野上——大别山区寻访“城归”大学毕业生

许多地方组织探索了政策激励措施,以吸引更多年轻人回国创业。太湖县实施大学生村官“创业致富行动”,每年设立100万元专项引导基金和200万元“村官贷款”,支持“村官”创业项目。岳西县和金寨县分别实施了“大学生回乡工程”和“村干部年轻化建设”,为优秀青年提供了挂职到乡镇、通过薪酬激励到企业上课、打开晋升“天花板”等培训机会。

青春,在希望的田野上——大别山区寻访“城归”大学毕业生

岳西县来浜镇灌河村的大学生吴松青回国后遭遇挫折,他领导的真菌合作社损失了30多万元。“多亏了组织部门的支持,我不仅把我送到了国有企业学习和管理,还给予了风险投资支持,度过了难关。”现在他担任村委会副主任,他就是著名的“穆”,每年带动周边村庄300多户贫困户增收8000多元。

青春,在希望的田野上——大别山区寻访“城归”大学毕业生

安徽省委党校教授张彪表示,时代呼唤更多优秀青年接过脱贫致富的接力棒。大学生下乡进村,不仅要提高自身能力,还要坚定理想,锤炼作风。

太湖县梨树村是一个极度贫困的村庄。在浙江和广东生活多年的詹晓芳回到家乡,做了一名扶贫专家。

"我只得到一份贫困家庭的名单。"詹晓芳回忆道。她花了两个月的时间,白天走访了花名册前的326户贫困家庭,晚上和刚满一岁的孩子睡在一起,一个接一个地整理信息和想法。詹晓芳知道谁缺乏资金和技术,谁因病负债,如何摆脱这个家庭的贫困,以及这个家庭给予了什么帮助。

青春,在希望的田野上——大别山区寻访“城归”大学毕业生

詹晓芳在梨树村的扶贫路上留下了无数的足迹和汗水,全村贫困率从30%以上下降到0.36%。

农村给年轻人一个舞台,他们在希望的田野里成长。31岁的方弘作为农村创业青年的代表,发起成立了县青年企业家协会;25岁的王莲在暴雨中抱起89岁的许桂英,转移到一个安全的地方;24岁的傅启生(音译)在回家之前坚持认为“外面的世界更令人兴奋”。现在,作为高湾村最年轻的党员,他总是向他的弟弟妹妹们鼓吹“抓住最好的时机回家”。

青春,在希望的田野上——大别山区寻访“城归”大学毕业生

“过了很长时间,我与村庄和村民有着不可分割的感情。他们的需要使我找到了生命的归属、奋斗的价值和时代赋予的使命。”方弘说。

来源:BBC新闻网

标题:青春,在希望的田野上——大别山区寻访“城归”大学毕业生

地址:http://www.0bbc.com/xbglxw/11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