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105字,读完约5分钟
“你需要先签署知情同意体验协议,然后扫描车内平板上的二维码,核实并确认你的身份,系好安全带并关上门。点击键盘上的行驶图标后,车辆就可以行驶了。”同一天,滴滴自动驾驶安全官员告诉记者。
(时代周刊记者现场拍摄)
据《时代周刊》记者介绍,目前滴滴自动驾驶仪的载人测试范围仅限于上海开放测试路,路线经过汽车展览中心、办公区、地铁站、酒店等核心区域。
7月1日,滴滴相关负责人对《时代周刊》记者表示:“滴滴在上海落地后,将继续深化培育。目前,试驾体验将在上海嘉定区长期开展。”
从百度到高德,再到滴滴,仅在三个月内,三家公司就联手推出了机器人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
相比之下,滴滴在第一场自动驾驶服务秀中能得多少分?这项技术足够成熟和安全吗?离真正进入公众生活还有多远?这是目前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20分钟体验之旅
位于上海嘉定区的上海汽车会展中心是尝试体验滴滴自动驾驶的起点。记者试驾那天,天气阴沉,还伴有小雨,但还是有人来体验。
根据工作人员的指导,在上车之前,记者签署了一份知情责任书。以上包括注意事项,如不要随意触摸车内人员和车辆部件及设备。
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订单通过滴滴的自动驾驶呼叫功能应用程序成功下单,从上海车展中心到皇冠假日酒店只需20分钟。
《泰晤士周刊》记者注意到,这些滴滴自动驾驶汽车是由沃尔沃xc60改装而来的,车身上印有“自动驾驶”字样,车顶上方的雷达保持高速旋转。
上述滴滴负责人表示,每辆自驾车配备一台64线激光雷达、两台16线激光雷达、七个摄像头、毫米波雷达、计算单元、定位系统、信号传输设备等。车辆改装涉及电路和信号控制等。
6月27日,滴滴自动驾驶公司首席运营官孟星在中央电视台的广播中透露,车辆总成本约为100万英镑。
上车后,《时代周刊》记者发现汽车前排有安全司机和测试员。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安全驾驶员负责及时接管车辆,测试人员手里拿着笔记本电脑,一边观察一边介绍驾驶过程。
(时代周刊记者现场拍摄)
系好安全带,点击行驶图标,车辆将缓慢启动。进入测试区后,安全驾驶人员应把手放在膝盖以上,不要触摸方向盘,但要保持随时接管的姿势。
自动驾驶开始后,记者在车内总体感觉稳定,转弯、刹车和掉头没有不适感,车辆始终与前车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然而,在体验过程中,也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这暴露了滴滴自动驾驶的一些问题。
在驾驶过程中,安全司机曾紧急接手。它解释说,这是因为有人预测一个行人会突然从附近的车辆上下来,所以它被接管,以避免风险。可以看出,与人工驾驶相比,机器的判断能力仍然不够灵活,如果不接手将会影响乘坐体验。
(时代周刊记者现场拍摄)
此外,根据安全驾驶员的说法,车辆的最大速度被限制在50公里,并且测试行程比人工驾驶慢几分钟。此外,如果道路上有坑,将很难通过雷达识别自主车辆。
总的来说,滴滴的自动驾驶体验是全面的,从下订单到上下车都可以体验到。驾驶也是在与其他车辆混合的情况下进行的,但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经验感仍需加强。
仍然需要持续的投资
在过去的两年里,滴滴自动驾驶的决心变得非常明显。
2016年,滴滴开始组建自主驾驶R&D团队;2019年8月,滴滴将其自动驾驶部门升级为一家公司。5月29日,滴滴宣布其自驾公司已经完成了超过5亿美元的首轮融资,这是国内自驾公司最大的单笔融资。
据孟星介绍,一辆车的成本将超过100万元。你可以想象,自动驾驶无疑是一个持续烧钱的游戏。
滴滴选择的机器人轨道更加困难,它面临着资金、技术、应用场景和运营方面的挑战。
例如,在滴滴自动驾驶服务正式启动的央视直播中,上海碰巧遭遇暴雨,给滴滴自动驾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对于激光雷达来说,雨滴、地面积水和溅水可能会产生噪声,就像驾驶员的视力变差一样,因此需要算法来有效地去除这些噪声,否则很容易造成各种突然刹车。
另外,雨天也会影响汽车轮胎的抓地力,这就对自动驾驶系统的控制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地面积水时,定位精度会变差。
此外,机器人在实际着陆中面临许多问题。在今年4月发布的“机器人出租车商业化现状、挑战和建议”的研究报告中,中国电动汽车100委员会指出,虽然今天的技术可以处理90%的标准问题的交通条件,其余10%有巨大的影响,这需要在90%的时间解决,长尾效应是显而易见的。
此外,现有的演示场景与真实的商业场景存在差距,迫切需要更复杂的道路测试数据来提高系统性能。消费者对自动驾驶技术缺乏信心,他们的支付意愿正在下降。
根据大陆公司的研究,2018年79%的中国消费者考虑购买自动驾驶汽车,低于2013年的89%。
“实现l4无人驾驶技术并不难,但这取决于应用场景。如果一条特定的道路上没有太多的车辆,这是一个相对简单的场景,一般可以实现。但如果这是一个相对复杂的场景,那就更具挑战性了。”7月1日,一位业内人士向《时代周刊》记者承认,有必要给自动驾驶仪行业时间和空空间。
滴滴出行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程维也表示:“自动驾驶技术成熟、业务成熟、法规成熟、道路阻力大。”至少需要十年的持续投资,而且必须面对各种困难。以及迎接挑战的准备,但方向是明确而坚定的。”
来源:BBC新闻网
标题:记者亲测滴滴自动驾驶 造价百万仍需人工
地址:http://www.0bbc.com/xbglxw/11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