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435字,读完约6分钟
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2017年中国居民消费发展报告》,早在2017年,中国最终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3.6%,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8.8%。到2018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将高达76.2%。其中,服务消费占私人消费的50%,这意味着中国30%以上的经济增长依赖于私人服务消费。也就是说,目前,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最高的部门。受疫情影响,第三产业首当其冲,其中涉及“吃、行、看、行、学”的行业受影响最大。事实上,今年春节消费比去年至少减少了70%。更重要的是,由于第三产业具有很强的吸纳就业能力,疫情对就业有很大影响,反过来又会直接影响消费。
2020年对我们的经济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今年不仅是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第一个世纪目标的关键一年。基于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的原定目标,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长仍需达到5.5%以上。显然有必要实现这一目标,稳定对国内生产总值贡献很大的消费。
基于这一认识,中央政治局2月21日会议强调,要积极扩大有效需求,促进消费补充和潜在释放。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找到一个能让14亿居民受益的刺激方案呢?久已失传的“凭证”概念也被学者们再次提出。有学者认为:“目前能够发挥这种作用的工具是‘消费券’,它是由政府部门发行并经财政收入认可的,用于向居民发放现金补贴。”
事实上,发行“消费券”形成了一个消费补充周期,这不是最初的做法,而是一种成熟的做法。这些学者举了几个例子试图证明他们建议的合理性。例如,1999年,为应对泡沫经济和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日本政府发行了总额为6194亿日元的“地区振兴券”。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社会总零消费增长率大幅下降。成都、杭州等地发放优惠券,杭州的拉动效应为2.06倍,而家电和旅游业的拉动效应更高。
然而,我们认为这个简单的类比有很大的问题。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在1999年或2009年,当时的情况是:从供应方面来看,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和供应过剩。从需求方面来看,居民消费意愿较低。也就是说,这是一场典型的有效需求不足的经济危机。这时,采用“非常规”的方式发行消费券确实可以迅速刺激消费者的欲望,从而消化剩余产品,实现资金从生产厂家和流通环节的撤出,进而刺激经济增长。但问题是,目前的情况显然不同于当时的情况。
首先,让我们看看供应方面。为了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防治工作,保障公众生命安全和健康,坚决防止疫情蔓延,自春节以来,全国各地纷纷出台措施,要求网吧、歌舞厅、电影院、洗浴(足浴)中心等所有公共场所关闭、停止营业,取消各类大型集会和公众聚集活动。同时,许多地区采取封锁管理,人员往来受到严重影响。春节期间回家的工人不能回到他们的岗位。同时,由于口罩、消毒剂等医用材料供应不足,许多企业无法复工复产。更重要的是,这种流行病已经成为全球性流行病。疫情最直接的影响是在供应方面,主要影响是供应链的断裂。也就是说,受疫情影响,不仅消费,而且生产都将不可避免地下降。尤其是,国际供应链被打破了。在这种情况下,不是产品过剩,而是产品供应短缺。
在消费者方面,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居民的消费意愿并没有下降,这可以从最近各地的开封订单得到部分证实,当时人们蜂拥而出,市场和餐馆挤满了消费者。因此,我们更倾向于认为当前的消费状态更类似于突发事件影响下的限购行为,属于消费的被动压缩,而这种行为实际上类似于压缩弹簧。简单来说,目前的情况是:一方面,由于疫情启动不足,生产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居民消费意愿没有下降。可以预测,一旦疫情得到控制,这种购买限制将被解除,这种被抑制的需求很可能会反弹以示报复。
包括扩张性货币政策和刺激消费券,只能影响需求方。然而,在COVID-19中肺炎流行病对经济的影响主要在于供应方面和供应链的断链。包括降息和优惠券在内的刺激措施确实能刺激消费意愿,但商店货架上没有商品,那么消费者如何消费呢?基于此,如果在此节点推出扩张性货币政策并引入息票,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首先,价格直接飙升。当政府通过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描述的直升机撒钱模型向居民发放优惠券时,所有居民都可以同时拿到。我们可能会看到这样一个场景,即每个居民都会无缘无故地为自己的额外收入感到高兴,但整个社会不会因此而变得更好——可支配的货币(消费券实际上是一种货币)增加了,但由于流行病,复工不足,社会能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不能同时增加。当人们疯狂地涌向街头,使用这些代金券时,唯一的效果就是提高了所有商品的价格。
第二,财富的反向再分配。获取凭证的时间通常是一个关键因素。这些凭证在理论上可能是中性的,但当它们遇到购买力的真正问题时,就会感到不安。那些先拿到优惠券的人可以用它来购买更多的商品和服务——因为此时优惠券并没有影响价格。然而,随着这些优惠券一个接一个地进入市场,随着第一批接受者的消费,整个社会相应商品的价格也逐渐提高。有了同样数量的优惠券,那些后来得到优惠券的人只能购买更少的商品和服务。此时,社会财富实际上是反向再分配的。
当然,就政府可能发行的金额而言,我们也倾向于认为引入消费券的影响主要在于第一种可能性。也就是说,在生产能力不足的背景下造成了供应链的断裂,但与此同时,居民的消费意愿并没有降低,消费券的引入会导致价格上涨。受疫情影响,经济低迷,但价格被凭证抬高,导致典型的滞胀,值得各方警惕。
目前,如何从供应方入手仍然是关键。首先,供应链必须尽快重新运作,其次,成本降低应进一步加强。只有当企业的成本有效降低时,市场上销售的商品价格才会相应下降。这时,收入效应就会出现,即在固定收入的条件下,它还可以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这在目前将具有丰富的政治和社会意义。
因此,我们认为,当供应链破裂,但消费意愿并没有降低时,"发行优惠券"应该放缓!!
来源:BBC新闻网
标题:韩和元:论“发放消费券”应该缓行
地址:http://www.0bbc.com/xbglxw/12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