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564字,读完约9分钟
没有年度经济增长目标的“六保”已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最大焦点
5月22日,公布了2020年年度经济发展目标。今年首次没有具体的年度经济增长目标。这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有所说明。报告称,中国发展面临一些不可预测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的不确定性。这样做将有助于引导各方把注意力集中在“六保”和“六保”上。
这种安排已被普遍接受。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告诉《证券时报》记者,在疫情防控形势高度不确定的背景下,更加注重底线管理和“保稳促保”的工作方向,使我们以完成“六保”目标取代gdp增长目标。
刘元春还强调,不设定gdp增长目标并不意味着没有目标,没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没有经济增长的要求。事实上,为了完成今年的“六保”任务,特别是稳定就业的任务,必须有相应的经济增长率。
报告还指出,今年要把稳定就业和保障民生放在首位,坚决打好消除贫困的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城镇新增就业900多万人,城镇失业率约为6%。“根据我们的计算,要实现稳定就业的目标,gdp增长率应该在4%左右。”刘元春说。
从衡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角度来看,刘元春说,这包括一系列指标。以前,“两个翻番”的目标受到广泛关注,但考虑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经济结构和统计口径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宜过多关注。“六保”是今年“六保”工作的重点,这一宏观政策目标符合广大居民和经济主体的最终感受。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也告诉记者,从其他经济指标来看,报告没有提到宏观杠杆率,但提到了牢牢把握无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在保障民生方面,消费价格目标定在3.5%左右,居民收入增长将与经济增长同步。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王靖雯告诉《证券时报》记者,“保护市场参与者”是“六保”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金融措施中,应注意: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应高于40%,鼓励银行实现合理盈利,鼓励中小银行补充资本、改善治理。
资本市场改革目标明确,试点登记制度激发市场活力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资本市场的表述转变为改革本身,并提到“改革创业板,试点注册制度”,这将是实施年度资本市场改革的重点工作。
《政府工作报告》中列有“创业板改革和登记制度试点”。创业板在科技板块渐进式注册制度改革试点积累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股票市场注册制度改革试点,这是整个市场分阶段实现注册制度改革目标的重要一步。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表示,试点注册制度很快从科技局推广到创业板,意义重大,有利于完善整个融资体系,有利于资本市场进一步融入国际市场。在资本市场改革开放的背景下,a股市场将更加活跃,实现健康稳定的发展。
目前,创业板改革的总体实施方案已经公布。除了实行登记制度外,改革还包括加强投资者保护、放宽价格涨跌限制等。
新纪元证券副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指出,创业板的试点注册制度是2020年资本市场的重中之重,这项工作已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表明改革势在必行。
具体来说,一是在疫情影响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数字经济体系,培育创新动力,将激发资本市场活力,更好地为技术创新服务;二是创业板改革主要针对中小企业,有助于解决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问题,激发民间资本的投资热情,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创新领域;第三,创业板市场是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将为资本市场注入长期发展活力;第四,加快创业板改革,有利于加快形成中国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格局,加快建设符合国际标准的开放型经济和资本市场体系。
关于创业板试点注册制度改革的建议,李迅雷指出,在推进注册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应严格执行退市制度,注册制度应放宽市场准入,不能跟上市场发展步伐的企业应平等淘汰,这有利于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保护投资者权益。同时,在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下,加大对欺诈者的处罚力度,实行更严格的事后监管和更严厉的违规处罚,解决资本市场违规成本低的问题,让市场各方自觉回归维护市场秩序的轨道。
财政政策备受期待。亏空比率已预订/0/房间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财政政策的重视程度很高,这是人们高度期待的。报告明确指出,赤字率将提高到3.6%以上;发行1万亿元抗疫专项债券;计划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
与去年相比,财政赤字增加了1万亿元。同时,中央政府将发行1万亿元的防疫专项债券。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认为,由于今年疫情的影响,财政收入大幅下降,而财政支出需求相对刚性,因此提高赤字比例将有利于弥补资金不足。今年,赤字率如期突破上一个上限,比去年有了很大突破。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张明指出,3.6%应该是赤字比例安排的底线,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这一底线会有向上的弹性。
至于特别债券的安排,明明指出,此次发行的特别债券也有支持特定项目的特殊含义。在降低融资成本的同时,它对基础设施投资、促进消费、支持银行补充资本以及增加中小民营企业的数量都有积极的影响。1万亿元的规模符合市场预期,未来将关注增量资金的释放方式和募集方式。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专项债券通过专项转移支付机制直接到达县市两级,主要用于保障就业、保障基本民生和市场主体,包括支持减税和减费、减租和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等。方向非常清晰和精确。“相对于以前的财政结构和支出方式,这是一个重大的调整,我们应该集中精力。”他说。
报告还指出,今年将安排3.75万亿元地方政府特别债券,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在这方面,可以明确认为,专项债务将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既促进消费、造福民生,又调整结构、增加后劲。增加专项债务规模将有效缓解地方财力缺口问题,并对基础设施、民生和经济的拉动效应产生积极影响。
“在当前受到一些冲击的经济形势下,中央政府对财政政策寄予厚望。“财政政策‘三支箭’的规模基本上在我们的预期之内,没有表现出特别强有力的刺激措施,也没有之前在市场上激烈辩论过的将赤字货币化的态度。”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王靖雯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货币政策环境预计将更加宽松,并直接针对实体经济。新工具导致投机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小微企业融资的货币政策和金融支持提出了许多新的提法,为下一步出台更多的货币信贷政策指明了方向。
在货币政策方面,报告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应更加灵活和适度,应采取降低RRR、降息和再融资等综合措施,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创新直接触及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促进企业便捷贷款,不断推低利率。
“直接向实体经济创新货币政策工具”是一个全新的内容。目前,对于什么是直接针对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很多猜测。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认为,央行可以创新再融资或类似cbs的票据互换,支持企业部门发行债券,或以数字现金的形式支持居民部门,并与财政政策配合,实现稳定就业、留住市场参与者的目标。
民生银行首席宏观研究员文彬建议,央行应采取扩大抵押物范围、适度提高抵押贷款利率等方式,创新货币政策工具,为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引导资金流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实现从“宽货币”到“宽信贷”的转变。
结合报告关于m2增长率、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率和企业贷款目标的声明,分析师普遍认为,后续央行预计今年将继续加大货币和信贷扩张力度,空方面仍有更多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空间。
“虽然《政府工作报告》对货币政策的定位仍然稳定,但从具体要求来看,今年的货币环境将比以往更加宽松,信贷投放将是重点。”悦凯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麒麟告诉记者,一方面,政府工作报告很少直接提出要充分利用“减息、降息”的手段来推低利率;另一方面,今年的报告不再提及“做好广义货币供给”,对m2增速和社会融资规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意味着今年必将是一个信贷宽松的大年。
今年放松货币政策的立足点仍然是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报告中明确提出,推迟偿还中小企业贷款本息的政策将延至明年3月底,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应全部延期,其他困难企业贷款应协商延期。鼓励银行大幅增加对小微企业的信用贷款、初始贷款和不偿还贷款。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速高于40%。支持企业扩大债券融资。
去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增加30%以上,实际执行接近50%。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这一目标又提高了10个百分点,达到40%。文彬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大型国有银行在包容性金融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大型银行在全国各地都有很多网点,它们的资本成本很低。因此,在小微企业包容性贷款中提及大型商业银行的增长率,有利于充分发挥大型银行的比较优势,将对小微企业贷款增加、领域拓展和价格下调起到积极的支持作用。
来源:BBC新闻网
标题:财经视角解读政府工作报告:不设经济增长目标意味着啥、资本市场改革有哪些
地址:http://www.0bbc.com/xbglxw/16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