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88字,读完约2分钟
图①:彭国良贴伞面。
梦想家:
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东方村村民彭国良于2012年返乡,创办了竹制工艺伞作坊,传承传统竹木加工技艺,进入工艺伞市场,逐步走上小康之路。
“嘿!”一声脆响,刚刚刮过的,是一根竹子,应声被劈成两半。彭国良拿起一半,顺着纹理,只看了一眼,然后挥舞着他的劈柴刀,甚至砍了五六下。手里的竹筒立刻变成了一条小竹条。老彭用手指轻轻一划,不多也不少,一根只有1.2厘米宽(图2)。
51岁的彭国良是蓝山的一名地地道道的工人。蓝山位于南岭腹地九嶷山东麓。它以“重叠的山脉,美丽的山脉,漂浮的空像蓝色”命名,并且当地盛产竹子(图3)。"我的家乡住在山上,我靠竹制品生活了三代."彭国良说他年轻的时候学会了编织竹子。后来,他南去广东,东去浙江,并在许多地方工作,都依靠这种工艺。
由于没有找到自己的路,老彭尽管努力工作,却没有积蓄。但他一直在努力寻找致富的机会。由于他良好的竹编技能,老彭20多年前在珠海一家油纸伞制造商担任技术经理。2011年,在流浪多年后,他敏锐地意识到这个市场的前景越来越好,于是他鼓起勇气回国创办了一家加工厂。
“开始太难了。”彭国良回忆说,在找到亲戚朋友并增加银行贷款后,他找到了超过10万元的启动资金。租了一栋好厂房,招了工人,老彭把自己的技能给了对方。在长短伞骨的接合处,竹片应切成0.7毫米(图4)-“伞面厚则收不上,伞骨薄则易折。”伞面和伞骨之间的油更特别,多一滴就会渗透进去,少一滴就不牢固。老彭又干了以前的工作,恢复了聪明才智,感觉如鱼得水。
传统的生产过程是不能丢失的,但是如果产品在市场上有竞争力,生产效率必须提高,一些基本的和机械的过程需要用机器来代替。在没有现成机器的情况下生产竹制工艺伞是一个不受欢迎的行业。老彭亲自设计探索,组装加工设备15套。
随着产品技术的传承,彭国良的竹工艺伞逐渐打开了市场,甚至日本客户也通过贸易商找到了他,并指定了他的产品。订单越来越多,人力也有些短缺。老彭主动从村里招了六个贫困的村民来工作。
"去年,我们的产值达到了100多万英镑."彭国良表示,尽管今年国际市场受到疫情影响,但他仍有信心打开国内市场。他计划再建一座工厂,提高生产能力,吸收更多的贫困劳动力就业。“管理一个小康社会,你还是要把大家团结起来!”
本专栏中的图片由杨雄春拍摄
人民日报(2020年6月27日07版)
延伸阅读
来源:BBC新闻网
标题:一把竹制伞 手艺代代传(逐梦小康)
地址:http://www.0bbc.com/xbglxw/18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