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485字,读完约9分钟
COVID-19突发肺炎疫情在世界范围内迅速蔓延,一些国家和地区进一步加强了贸易管制,严重干扰了国际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正常运行。值得注意的是,其贸易干预措施最近已从医疗产品和服务扩展到农产品,特别是食品。据报道,占国际大米贸易15%的越南最近宣布暂停大米出口,世界主要小麦粉出口国哈萨克斯坦也发布了小麦粉出口禁令。尽管其他主要产粮国的国际贸易政策需要进一步观察,但国际粮价已呈现上涨趋势,世界粮食安全的不确定性也在增加。
面包是生命的支柱。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正在努力打赢人民战争、全面战争和预防控制疫情的战争。与此同时,中国一如既往地密切关注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中国牢牢把握自己饭碗的信心不仅来自丰富的战略粮食储备,还来自不断增强的农业科技实力。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逐步建成了包括种子产业科技、农业机械科技、植物保护科技等在内的先进的现代农业科技集群。随着北斗导航系统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以及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和智能+在农业领域的不断渗透,中国传统农业正在加速向现代智能农业的转型和演进。
种子产业技术:
水稻和小麦育种是世界领先的
2月27日,《国家现代种业升级工程运行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发布,这是促进我国现代种业优质发展的新政策。此前,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把重点放在农业、农村和农民领域,提出要加强农业生物技术研发,大力实施种业自主创新工程,实施国家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程,推进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建设。
中国以农业为主,农业以物种为先。种子是农业产业链的源头,种子产业是基础产业,是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没有种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从深刻认识种业到农业稳定和国家粮食安全,是科技创新的源泉和战略价值,相关工作被置于特殊重要的位置,并得到大力推进。以1997年10月《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的实施和2000年7月《种子法》的颁布为标志,中国种业科技创新沿着法制化的轨道大步前进,创建了西北杂交玉米制种基地、西南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和海南南方育种研究育种基地三个国家级主要粮食作物制种基地。育种模式实现了从优良农家品种筛选到常规育种、从杂种优势利用到生物技术育种的飞跃,形成了dna定向筛选、品种定向改良等世界领先的分子育种技术。就主要粮食作物而言,中国的水稻和小麦育种居世界领先水平。
2018年10月,中国诞生了新的水稻单产世界纪录,袁隆平和他的团队培育的“湘两优900”亩产达到1203.36公斤,这是连续第三年。袁隆平在培育杂交水稻的同时,近年来带领团队培育了“耐盐碱水稻”品种,最高亩产达到800多公斤。今年3月,在青岛举行的盐碱地水稻改良示范基地启动仪式上,袁隆平“海洋水稻”R&D团队成员表示,到2020年,该团队示范种植面积将达到100万亩。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家洋在水稻新品种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凭借“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获得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栽培稻品种“嘉优中科1号”2019年亩产达到最高1089.7公斤。
1月14日,一份署名为“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的宣传材料在农业和农村事务部的官方网站上发布。根据材料,多达106个小麦品种通过了初步审查。2018年和2019年,分别有77个和59个小麦品种通过了最终审定。因此,可以看出中国小麦种业科技创新的高度活跃。在新的良种支持下,中国小麦单产不断提高,从改革开放之初的每公顷不到1900公斤提高到近几年的5400公斤左右,近几年总产量稳定在1.3亿吨左右的高水平。
农业机械技术:
3 .主要主食基本上是机械化的
这是一幅中国春耕的动人画面。位于广东省清远市石滩镇的岭南,十几名飞行员驾驶水稻精量穴直播机在刚刚注满水的地里来回播种。与此同时,几架无人机携带水稻种子并来回传播;位于长江三角洲的江苏省常州市,数百辆育才大型水稻拖拉机刚刚被运送到肥沃广阔的土地上来回穿梭,身后的深耕土地沐浴在温暖温暖的阳光中,平坦而柔软;在四川盆地眉山市东坡太和镇,一种称为“印刷播种机”的新型机械将水稻种子的食用胶固定在可降解的环保纸卷上,然后将其撒在平坦的稻田里。覆土后搭棚,完成了水稻育秧的前期工作,大大减少了劳动力;在河南省驻马店市遂平县省级优质小麦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原粮仓”内,工作人员操作无人机在麦田进行农药喷洒,无人机由空稳步上升,按照预设路线自动均匀喷洒农药。
毫无疑问,这些春耕图极其现代化,各种农业机械设备都是鲜明的现代化元素,表明中国农业正在加速摆脱传统的手工劳动生产方式,这不仅进一步增加了解放区的农业劳动强度,而且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标准化程度,为高产稳产和保障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农业机械化是指利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生态效益的过程。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中心咨询委员会主任白普指出,农业机械化程度是衡量农业劳动生产率发展的重要指标。中国农业机械化程度迅速实现了从初级到中级的飞跃,2019年全国农作物种植和收获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开始进入高级阶段;小麦、水稻、玉米作物综合机械化率已超过80%,基本实现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向高水平的快速发展是由于农业机械制造业的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加速渗透。根据相关规划,农机装备制造业被列为中国制造业十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一方面,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植保机械、农用泵等中国产品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的领域质量和性能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推进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与现代农业机械设备制造业的融合,推进基于农业生产运营、服务和信息多方位支持的全过程解决方案,打造具有信息获取、智能决策和精准操作能力的新一代农业机械设备。
中国新一代农业机械设备研发取得初步成果,一批国产高速水稻插秧机、无人驾驶拖拉机和植保机器人在多个农业机械展览会上精彩亮相。看更有用。这些新型智能机器已投入农业生产,并显示出优异的性能。农业和农村事务部农业机械化司司长张兴旺表示,据估计,今年将有3万多架植保无人机投入春耕,2万多架无人驾驶拖拉机和配套的精密农业机械将投入使用。
科学和技术基础设施:
信息技术加速了它对农业的渗透
当然,智能农业机械和智能农业不是在中国诞生的,也不是农业机械和农业科技个体进步的产物,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科技整体发展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自然结果。经过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努力,中国致力于建设许多大型科技基础设施,为包括现代农业在内的许多行业和领域提供公共战略平台资源,如北斗导航系统、气象防灾减灾系统和5g,为确保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农业植保无人机、无人驾驶智能拖拉机和自动水稻插秧机都基于精确定位和导航系统,这是中国北斗的特色。据报道,配备北斗导航操作的自驾拖拉机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减少人工驾驶的误差,使场地利用率更高。装有北斗导航系统的植保无人机能够自动规划路线,自主避障,喷洒效率可提高数百倍。随着北斗系统的建设,其覆盖范围和导航精度迅速提高,支撑着北斗+农业向纵深领域发展。根据计划,北斗三号将于今年5月停建,其对农业的支撑作用将进一步显现。
5g在智能农业应用场景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因为它具有低延迟、高宽带、宽连接性、低功耗和可扩展性等优势。利用该技术建立的农业物联网可以在线实时采集土壤水分、酸碱度、养分、气象等数据信息,进而实现基于数据分析的智能田间管理,包括适宜的水肥一体化灌溉、设施农业全天候监控等。2019年是中国5g商业化的第一年,COVID-19疫情的防控客观上加速了5g的布局。作为新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5 G基站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这将为我国智能农业和粮食安全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气象灾害一直是困扰粮食生产的不利因素。为促进农业防灾减灾,中国大力建设世界一流的风云气象卫星系统,结合地面气象站系统,为各地提供精细化的天气预报,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和减少气象灾害损失,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业传统上依靠天气吃饭的被动局面。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中国十分重视水利科技创新,在大坝工程技术、水资源配置、水文预报等领域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确保粮食安全,中国建设了7700多个大中型灌区和2000多万个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全国灌溉面积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2.4亿亩扩大到2018年底的10.2亿亩,居世界第一位,巩固了中国粮食安全的基石。(记者张宝树)
[我想纠正错误]负责编辑:李润发
来源:BBC新闻网
标题:科技底气足 中国饭碗稳
地址:http://www.0bbc.com/xbglxw/9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