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655字,读完约9分钟

在沙漠里呆久了,每个人都会向往绿洲。

随着我国疫情防控形势的不断改善,经济复苏逐渐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此时,运营商和消费者都热切期待着“报复性消费”的浪潮——运营商应该挽回疫情期间的重大损失,消费者应该尽情释放被压抑的需求,似乎国民经济也应该依靠它重回正轨。不经意间,“报复性消费”成了一个时髦的词,备受市场期待。

不可能有报复性消费

然而,在期待它的同时,许多其他人对何时以及如何实现“报复性消费”有所怀疑,甚至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那么,有什么报复性消费吗?它来不来?我想在这篇文章中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1

许多认为报复性消费将如期到来的人都来自2003年的非典疫情。

从时间轴上看,非典疫情始于2002年12月,2003年第一季度冬春之交逐渐蔓延,第二季度在4月和5月达到高峰,6月逐渐得到控制,第三季度后基本结束。在此期间,中国消费市场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这可以从数据中看出。

风能数据显示,从当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率来看,其价值在非典爆发期间呈悬崖式下降,3月、4月和5月分别为9.3%、7.7%和4.3%,但6月后开始逐渐回升并恢复稳定运行,后期增速超过疫情前水平。至于剔除价格因素后当月的实际同比数据,也呈现出类似的趋势(参见: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比较服务业中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的同比增长率,可以看出后者受到的影响要比前者大得多,住宿餐饮业的增长率在疫情爆发后也出现了大幅反弹(参见:图2)。

不可能有报复性消费

总之,非典疫情给消费市场带来了负面影响,但这些影响是短期的。从长远来看,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逐步改善和深入过去,消费活动不仅会回到正轨,而且后续的增长率甚至会高于疫情爆发前。

因此,“报复性消费”似乎确实存在。正因为如此,许多市场分析师乐观地认为,在COVID-19爆发肺炎后,将会出现一波报复性消费。在朋友圈、微博和各大论坛中,当谈到“疫情结束后你想做的第一件事”时,最热门的答案大多是“吃火锅”和“出去冲浪”,这似乎进一步证实了公众长期压抑的消费需求,以及人们对后来“报复性消费”剧的期待自然是合理的。

不可能有报复性消费

2

轻轻一指,17年过去了。

历史总是会重演。无论是病例被发现的时间,还是新型冠状病毒的起源和特征,肺炎的流行都与非典十分相似。因此,“非典”的经历很容易成为“以史为鉴”的论据。

如果把报复性消费比作绿色植物,它的种子必须在合适的土壤中生根。然而,毕竟,时代已经变了,尽管与那一年有相似之处,但却大不相同。客观地说,我们仍然不知道今天的“土壤”能否像人们希望的那样让种子开花结果,只是因为有三个绊脚石阻碍了报复性消费的到来:

不可能有报复性消费

首先,这一流行病的影响比当年更深、更广。

就非典疫情而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03年8月15日公布的统计数字,全球共有8422例确诊病例,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mainland China有5327例,香港有1755例,台湾有665例。不难发现,中国是受非典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从某种意义上说,一旦国内疫情被根除,全球疫情将基本结束。事实上,自2003年6月24日以来,中国的非典防控工作已经“解除”,整个国民经济迅速回到了正轨,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贸往来也没有受到特别严重的影响。

不可能有报复性消费

与COVID-19的肺炎疫情相比,虽然中国凭借其强大的社会动员组织能力和执行力,只用了两个月时间就迅速控制了疫情,各行各业恢复工作和生产,各学校非高峰时段开学,进展平稳有序,但海外疫情的严重性远远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据资料显示,截至北京时间4月28日15: 00,212个国家和地区确诊病例超过300万,其中1/3感染美国新型冠状病毒,且无上升和下降趋势。还不知道这种流行病何时会完全结束。受此影响,全球供应链和金融体系受到严重冲击,世界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不可能有报复性消费

对我国来说,这些情况显然不好。我们不得不承担从国外输入疫情的风险,我们不得不面对外部需求长期疲软的困境。国民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肉眼可见。反映在居民身上的是对未来收入预期的下降,以及雇主减薪和裁员的担忧,这导致了消费者信心的下降(见图3)。此外,出于风险厌恶,人们倾向于观望而不是花钱,这种心理会持续多久也不得而知。

不可能有报复性消费

这就像一个人屏住呼吸1分钟,然后喘着气进行报复;但是如果你屏住呼吸3分钟,人们可能会直接陷入昏迷,像细丝一样呼吸,并且仍然无法喘气。你怎么能感觉到“报复”?

第二,经济发展阶段与2003年大不相同。

非典期间,中国刚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世贸组织),在加快国内城市化、分享全球市场红利等多种因素的推动下,国民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总体呈上升趋势。即使受疫情影响,年度国内生产总值仍实现了9.3%的实际增长率。经济形势大好,人们对未来经济的预期乐观,“报复性消费”是自然的必然,消费市场能够保持良好的增长趋势(见图4)。

不可能有报复性消费

然而,自新经济正常化以来,国民经济的增长率发生了变化。近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仅增长6%左右,相应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率也在日益下降。这是大势所趋。加上COVID-19流行病的影响,消费市场更难强劲反弹。

此外,目前的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2003年,第三产业(即服务业)仅占gdp的42%多一点;到2019年,第三产业已经占国民经济的一半,占近54%(见图5)。需要注意的是,以餐饮、酒店、旅游和娱乐为主的第三产业受疫情影响最为严重,其复苏速度慢于工业,这决定了疫情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2003年,拉动消费市场的难度也将加大。

不可能有报复性消费

第三,居民状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高。2019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接近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那一天。然而,应该注意的是,中国人的负债率也在迅速上升。数据显示,2003年,中国住宅部门的杠杆率(住宅部门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仅为16.2%,但2018年上升至53.2%(见图6),这与大城市房价和租金飙升有关。居民生活成本高的同时,收入增长率却在不断下降。在大规模刚性支出的“挤压”下,如每月抵押贷款租金和未来收入预期的下降,在这种流行病的情况下,人们的消费自然不像2003年那样容易提振。

不可能有报复性消费

综上所述,鉴于当前形势的复杂性,“报复性消费”在疫情过后可能不会来得那么容易。

3

话说回来,我们不需要太悲观——尽管“报复性消费”不容易发生,“补偿性消费”总是可以预期的,而这种“补偿”的驱动力来自线下。

在疫情期间,大规模的家庭隔离和外出频率的突然下降严重打击了线下消费市场。尽管网上消费需求呈现出全面的井喷,但不可否认的是,线下消费是整个消费市场的绝对大头,在疫情爆发前,约75%的零售总额是线下完成的。因此,第一季度消费市场低迷的直接原因在于线下低迷,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而非消费需求的缺乏。

不可能有报复性消费

经过长时间的“回家高峰期”,随着疫情防控形势进入稳定阶段,大部分单位已恢复工作和生产,出行也变得越来越方便。人们在服务和体验上的消费意愿(这在网上是无法获得的)又开始萌芽了。从百度索引的搜索结果来看,从3月下旬开始,搜索频率与线下消费相关的关键词,如ktv、电影院、旅游、餐厅等。,明显有所回升,其中一些甚至高于疫情爆发前的水平(见下图)。这足以证明消费者对线下消费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而长期疲软的线下消费市场正迎来复苏期。

不可能有报复性消费

要实现消费意图,首先要实现消费行为。好消息是,从全国来看,停止防疫的政策明显放松,许多大型购物中心、餐馆、公园、景点和其他消费场所开始陆续恢复营业;在交通方面,随着北京应急响应水平的降低,全国大多数城市之间几乎所有的日常交流都可以不受隔离地通过绿色代码验证...

不可能有报复性消费

由此可见,中国人线下消费的阻力正在减少,消费场景和路径正在逐步修复,曾经封闭的线下消费场所正在重新进入消费者的选择范围。我们有理由相信,消费市场将从第二季度开始反弹。尽管它可能不会达到“报复”的效果,但回到正轨并不是问题。

不可能有报复性消费

当然,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目标,拉动消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时,与其坐等消费市场复苏,不如主动促进居民消费,这也是许多城市发行消费券、鼓励2.5天周末的原因。

然而,仅仅通过发行消费券不可能为消费市场的增长注入持久的动力。从长远来看,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需要从多个维度发挥作用:需求方面,要切实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完善农村等地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三线以下城市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供给方面,要丰富消费市场的商品种类,提高商品和服务质量,调动人们的消费积极性;在消费环境方面,政府部门仍需着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商业环境,推动国内消费品与国际接轨,落实支持企业培育新品牌的政策,加强监管,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打击假冒伪劣等。

不可能有报复性消费

疫情最终会过去,街上和小巷里的火锅餐馆会再次热闹起来,街上的茶馆会再次排队。然而,在这场流行病之后,我们都应该更多地了解美好生活的价值,珍惜平淡背后的非凡。

来源:BBC新闻网

标题:不可能有报复性消费

地址:http://www.0bbc.com/xbglxw/10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