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337字,读完约8分钟
作者:时代财经梁石婷陆杰平
图片来源:中国视觉
日本提出产业转移,中国的产业链成了惊弓之鸟。
最近,日本政府宣布了涉及108万亿日元(约7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刺激措施。其中,2435亿日元(约158亿元人民币)用于“改革供应链”,其中2200亿日元(约143亿元人民币)用于支持日本企业将生产线转移回日本,235亿日元(约15亿元人民币)用于支持日本企业将生产转移到其他国家,实现生产基地多元化。
尽管在整个措施中没有提到日本在中国的生产线,但外界仍担心该计划的矛头将指向中国。事实上,中国多年来一直是日本的前三大贸易伙伴,但近年来,日本在华企业呈现下降趋势。根据日本帝国数据库的调查,2019年(截至5月)在华日本企业数量为13,685家,比2012年的最高值减少了709家。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周学智15日在接受时代财经采访时表示,COVID-19疫情对日本国内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这可以理解为日本希望将其原有的海外投资产业迁回中国,从而在降低风险的同时促进就业和国内生产总值。
然而,中国和日本都不容易在日本的产业链上说“分手”。
日本提出供应链改革的最直接原因是,疫情暴露了日本在防护材料生产方面的不足。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国内对n95口罩的需求约有30%依赖进口。以n95口罩的原材料之一——无纺布为例,中国的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而马来西亚企业在医用手套领域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70%。
独立经济学家杜蒙16日告诉时代财经,日本的产业链,尤其是口罩和防疫材料,非常脆弱。他认为,这次供应链改革主要是针对涉及公共安全的产业链。
这一点在政策的原文中得到确认。该文件提议支持产业链的重建,并补贴依赖单一国家将其生产工厂迁回日本的必需品和材料制造商。与此同时,日本国内生产口罩、酒精消毒剂、防护服、呼吸机、人工肺等“保护人民”重要健康产品的制造商将提高设备维护补贴率。
原始政策的截图。(资料来源:日本经济产业省)
除上述医疗行业外,文件还提到了对单一国家高度依赖的进口产品和零部件,并计划对在东盟国家和其他地方建厂的企业给予补贴,寻求生产设备的多样化,减少和替代对单一国家高度依赖的零部件和材料的使用。
然而,日本在短期内鼓励企业大规模搬迁是不现实的,无论是为了刺激经济还是寻求产业链的多元化稳定。
根据商务部去年11月发布的数据,2018年日本在华实际投资金额为38亿美元(约合26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5%,占中国吸引外资总额的2.8%。截至2018年底,日本在华累计项目51834个,实际到位金额1119.8亿美元,占中国外资总额的5.5%,在中国利用外资国家(地区)中排名第一。
周学智认为,日本的劳动力成本非常高,这也导致了产品价格的上涨。“日本政府无权直接影响这些企业的投资行为。无论是留在中国还是回到日本,还是去其他国家,都是从自身成本和收益的角度考虑的。”
然而,近年来,日本的产业链应该走出中国,这就像是一个“警钟”,偶尔会响一次。受中美贸易争端的影响,日本对外贸易组织(JTERO)2019年12月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10%考虑转移产业链的企业集中在下游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电器和服装。
4月初,日本对外贸易组织广州事务办公室对361家在华日资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由于COVID-19疫情扩大,2.9%的企业讨论将其中国业务转移到国外,5.4%的企业计划因疫情加快转移,总计8.3%。
事实上,要摆脱中国对日本产业链的依赖不可能在一两三分钟内完成。中国的手仍然拖着“世界工厂+世界市场”的组合。
王东升曾在日本住友集团工作,从事中日韩化工材料贸易已有12年。王东升表示,日本在化学材料领域严重依赖外国。根据未来研究所的报告,中国是日本最大的贱金属和产品进口国,占26.8%。
在整个产业链中,中国实际上承担了最上游的工作,从采矿和冶炼到制造初级产品。
在资源的引导下,日本的化学产业链在世界上几乎没有选择。例如,即使中国在2010年限制向日本出口稀土,中国从日本进口的稀土仍占进口总额的90%。
除了占据产业链的上游,中国还是日本产品最大的销售国之一。根据日本海关2018年的数据,19.5%的日本商品出口到中国。
王东升认为,日本公司将工厂迁回日本不划算。作为一个出口导向型经济体,日本的大部分产品都被出口消化了。然而,工厂的搬迁不仅增加了劳动力成本,还造成了更多的运输成本、税率成本等。,从而失去了巨大的中国市场。
中国占据了产业链的两端。在成本上涨的挤压下,企业只能从生产环节寻求重新布局。
根据日本瑞穗研究所的问卷调查,关于未来2 ~ 3年中国的商业政策,28%的企业回答“增产”,比上年的41%下降了10个百分点以上;回答“减产”的企业数量翻了一番,达到10%。许多日本公司计划增加东南亚工厂的产量,减少在中国的投资。
在王东升看来,虽然近年来工厂搬迁的情况时有发生,但总体数量很少,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目前,转移到东南亚市场的企业只能转移部分生产环节,而不能转移整个产业链。
事实上,即使企业将部分生产环节转移到东南亚市场,在中短期内也往往会面临许多问题,如气候、人力效率低下、基础设施不完善、配套产业不足等。
“例如,一些天气问题,如泰国频繁的洪水,以及基础设施不足,停电是常见的,这对整个物流运输有很大的影响。对于一些采用零库存管理的企业买家来说,东南亚的雨季很难到来,因为他们必须随时响应订单。”王东升说。
考虑到产业链不完善、劳动力素质、商业环境等因素,周学智表示,短期内,东南亚国家仍无法取代中国。
尽管在世界上仍然很难找到一个强有力的中国替代者,但这并不意味着“狼”还没有来。据王东升介绍,在化工原料领域,日本也在开拓南非和澳大利亚市场。“日本对中国的依赖肯定在下降。”
同时,杜蒙也认为,中国需要关注日本现有的想法和愿望。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依赖低成本的密集型产业的吸引力正在下降,这对中国来说实际上是一件好事。“这表明中国已经发展了。换句话说,成本上升意味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上升。现在中国利用外资实际上是一个升级过程。”周学智说道。
日本的化学原料工业逐渐减少了对中国的依赖,部分原因是中国对高污染和高能耗行业的限制越来越多。
王东升说,日本化学工业在中国留下了最耗能的环节,但售价不是很高。“100元以上的产品,我们只能赚5元和10元,但日本拿回去整理,可能卖两三百,甚至一两千,产品的附加值就完全不同了。”
杜蒙还认为,低端产业的连续转移实际上为空高端产业的进入提供了空间。然而,这也考验了中国满足这些高端产业的信心。
根据国泰君安的报告,2018年,中国进口的所有中间产品中约有7.0%来自日本,其中中间产品和零部件占日本进口的65%以上。
图片来源:国泰君安
以半导体核心材料为例,日本公司在材料研发方面取得了完美的成绩,在硅片材料、掩膜和靶材等重要子领域占了50%以上。目前,中国还未能在这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关键的限制因素仍然是独立的核心技术。“以金属硅为例,中国只能实现金属硅99.9999%的精密提纯,而日本可以实现这些初级加工产品99.9%的提纯,即99.999999%。”根据王东升的说法,这两个层次是完全不同的。中国只能将产品应用于类似的太阳能电池板,而日本可以在加工后用于半导体,价格可以提高五到六倍,甚至几十倍。
王东升认为,中国工业仍然严重依赖日本技术。“以广东为例,如果没有日本的技术支持,东莞和深圳约三分之二的本地电子工厂可能会关闭。”
近年来,高端匹配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的学者顾庆阳认为,中国制造业具有一定的国际比较优势,可以构建更长、更完整的产业链。然而,中国的缺点在于供应链高端环节薄弱,这可以通过未来的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来弥补。“产业链越长,产业集聚效应越大,越有利于供应链安全,对国际企业的吸引力越强。”
杜蒙还观察到,过去五年日本在华投资主要集中在中高端产业。他认为,中国参与日本产业链高端发展是必然的方向。"中国企业必须升级以适应高端市场."
(应被告要求,王东升是化名)
来源:BBC新闻网
标题:日本产业链离华?别慌!中国更应该警醒的是这事
地址:http://www.0bbc.com/xbglxw/14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