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26字,读完约5分钟

我们的见习记者于俊义

近日,江西某男子因虚假担保欠银行2000多万元的事件成为热点。许多人不禁要问,为什么银行如此严格,以至于客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错误贷款,他们还背负着大量债务,甚至影响了个人信用信息。

全国青联会员、山西楚信律师事务所律师刘宗宪在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表示,在数字经济时代,为了防止数据泄露,减少数据滥用,应尽快制定个人金融信息保护专项立法,并与其他与个人信息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相协调,构建系统的个人金融数据保护方法。

又见冒名贷款! “被欠款”2000万元的背后,我们该如何防止个人信息被冒用?

许多判决反映了假冒贷款的许多问题

最近,一个江西人因为资金周转问题去银行贷款。在贷款过程中,他显示自己向银行借了3000多万元,其中有2000多万元因未还款而逾期,因此被列入信用信息系统黑名单。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受害人向法院提出了申请,并进行了相关的司法鉴定。最终司法鉴定结果显示,银行工作人员在办理贷款过程中违规,受害者得到了赔偿。

又见冒名贷款! “被欠款”2000万元的背后,我们该如何防止个人信息被冒用?

事实上,假贷款时有发生。据中国判断文件网统计,《证券日报》记者使用假贷款作为关键词。截至5月13日,他们发现了26起涉及银行假贷款的匹配判决案件。其中,涉及农村信用社虚假贷款的判决有14起,涉及农村商业银行的有4起,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有6起,涉及国有银行的有2起。

又见冒名贷款! “被欠款”2000万元的背后,我们该如何防止个人信息被冒用?

记者在判决书中查阅了一些案件的细节,发现许多受害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负债累累,最后为了保护自己的权益而诉诸法律程序,有时长达数年。金融业的一些人利用职务之便,以他人名义非法借钱,为自己谋取非法利益。

例如,在接下来的裁决中,一些银行业人士利用职务之便,以假贷款的方式非法占用单位财产达88万元。

还有一个案例,受害者在15年前被错误地贷款用于住房抵押,在未能偿还贷款后被拖进一个不诚实的黑人家庭。当他去银行办理业务时,才发现自己已经拖欠了,于是他走上了合法权益保护之路。

银行贷款有严格的程序,这不仅需要检查贷款人的身份,还需要审查所有的材料,需要我当场签字确认,最后需要我的红手印。记者咨询的这些假贷款事件大多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虽然证件是我自己的,但包括签名指纹在内的其他相关资料都是伪造的。

又见冒名贷款! “被欠款”2000万元的背后,我们该如何防止个人信息被冒用?

事实上,类似事件只是冰山一角。在银行业,员工利用自己的职位或直接利用他人的身份信息来处理业务和谋取私利是一种痼疾。一位银行内部人士告诉《证券日报》记者,事实上,银行系统中一直存在假冒贷款或利用职权非法获取客户相关信息的行为。如果什么都没发生,它可能会消失。而且,当出现假贷款事件时,他们大多选择通过协商,即银行和当事人协商解决问题。尽量减少影响。

又见冒名贷款! “被欠款”2000万元的背后,我们该如何防止个人信息被冒用?

王新银行和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告诉《证券报》记者,从近期一些银行客户隐私信息存在的问题来看,一些银行基层机构和管理者保护客户隐私的意识薄弱,相关制度和流程仍存在漏洞,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违规操作等行为。

又见冒名贷款! “被欠款”2000万元的背后,我们该如何防止个人信息被冒用?

如何保护我们的个人数据不受侵犯

事实上,除了被冒领贷款的事件外,最近还发生了一些重大事件,银行擅自随意查询个人信用信息,违反规定,导致个人隐私被泄露。这一系列事件敲响了保护个人金融信息隐私的警钟,也提高了人们对个人隐私权的认识。

近年来,监管当局对银行个人信息保护的要求越来越严格。2018年5月,银监会发布了《银行业金融机构数据治理指引》,明确银行数据应加强个人信息保护。中央银行2019年发布的《个人金融信息(数据)保护试行办法》中也提到,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对消费者金融信息严格保密,不得泄露或非法提供给他人。

又见冒名贷款! “被欠款”2000万元的背后,我们该如何防止个人信息被冒用?

刘宗宪律师在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表示,我国金融机构个人数据安全仍存在一些法律漏洞和不足。例如,金融机构不清楚个人数据安全的责任主体,侵犯个人数据安全的相关问责机制不完善。金融机构应该对客户的信息安全有一定的行业规定。然而,在数字经济时代,为了防止数据泄露和减少数据滥用,应尽快制定个人金融信息保护的专门立法,并与其他与个人信息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相协调,构建系统的个人金融数据保护方法。

又见冒名贷款! “被欠款”2000万元的背后,我们该如何防止个人信息被冒用?

他认为,在法律法规方面,未来应在借鉴新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区块链技术和数据脱敏技术,在充分挖掘金融大数据潜力的基础上,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应与个人金融数据的隐私保护相兼容。同时,要严格履行金融机构数据处理和托管人的主要职责,加大对泄露个人金融数据隐私的处罚力度,简化侵犯隐私后个人主体的投诉程序,必要时引入相关行业自治组织进行行业监管,更好地保护个人数据隐私。

又见冒名贷款! “被欠款”2000万元的背后,我们该如何防止个人信息被冒用?

董希淼表示,在大数据时代,获取个人信息更加容易,个人信息保护面临新的挑战。保护客户隐私和确保信息安全非常重要,不能粗心大意。前两年,监管和处罚的重点主要是金融市场同业业务。近年来,包括客户隐私保护在内的银行数据治理已成为当前监管的重点之一。

又见冒名贷款! “被欠款”2000万元的背后,我们该如何防止个人信息被冒用?

(编辑乔传川)

来源:BBC新闻网

标题:又见冒名贷款! “被欠款”2000万元的背后,我们该如何防止个人信息被冒用?

地址:http://www.0bbc.com/xbglxw/16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