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89字,读完约3分钟
在与东盟国家的交往中,中国始终把满足彼此的发展需求和给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放在首位。
今年一年一度的中国-东盟博览会有点不寻常——它恰逢中国和东盟建立对话25周年,东盟共同体成立后的第一年,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相关议定书生效的“第一年”。
第十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东方博览会)和9月11日开幕的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在“南方绿色城市”南宁掀起了一股热潮。各国参展商申请的展览面积超出规划面积17.73%,10个东盟国家和地区外企业的展览面积同比增长28.6%。来自许多国家的实际参展商有2669家,外国参展商共有1020家,比去年增长了14.4%。其中,来自东盟国家的展位数量比去年增加了17%,参展商达到954家。七个东盟国家包括展馆和来自该地区以外16个国家的60多家企业,其中包括“一带一路”路线沿线的许多国家。9月12日签署了50多个国际经济合作项目。显而易见,在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经贸合作的同时,世博会日益成为双方增进政治互信、增进共识的全方位交流平台,对激发地区经济活力具有辐射作用。
董波将成为观察中国和东盟关系的窗口。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3年。今年,中国和东盟宣布建立“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中国提出从2004年起在南宁举办一年一度的东方博览会,受到东盟国家的欢迎。13年来,中国和东盟国家59位领导人和2500多位部长级贵宾出席了世博会。1991年中国首次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时,双方贸易额只有79.6亿美元。随着2004年第一届东方博览会的举办,双方贸易额达到1000亿美元。然而,随着董波规模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2015年双边贸易额达到4720亿美元,是1991年的59倍。今天,东方博览会早已不局限于贸易、金融等领域。在人们的眼中,董波正成为政治互信的“大舞台”和文化融合的“金桥”。
中国和东盟国家山水相连,血脉相连。25年来,双方政治互信不断加强,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化,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双方的合作正在向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高层次发展。中国一贯高度重视满足彼此的发展需求,给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10月访问东盟国家时,提出了共同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宏伟愿景。丝绸之路相连,友谊继续。“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推进已经成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前一段时间,有人炒作个人政治闹剧,企图制造对中国-东盟关系的干扰。但是,友好合作的基础是存在的,大局是不容易改变的。最近通过的《中国和东盟国家高级外交官员应对海上突发事件热线平台指南》和《中国和东盟国家关于在南海适用“海上事故遭遇规则”的联合声明》向世界发出了加强互信、降低海上风险、维护南海和平与稳定的明确信号。事实上,如果我们高举发展与合作的旗帜,坚持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支持,双方的友好合作关系就不会不发展。在这次东方博览会的开幕式上,几个东盟国家的领导人发表了讲话,所有这些都显示了他们消除干扰和与中国合作的智慧和勇气。
“风雨同舟,风雨同舟,患难与共,我们牵着手,永远是朋友……”董波世博会的主题歌唱出了人民的心声,呼应了时代的潮流。中国与东盟的关系经历了一个“成长期”,正走向一个“成熟期”。友好合作的景象充满活力。建设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未来值得共同期待。
来源:BBC新闻网
标题:中国-东盟携手见智慧
地址:http://www.0bbc.com/xbglxw/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