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838字,读完约7分钟
海外网12月1日制造业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区域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石。威海作为山东半岛先进制造业集聚区的核心城市,市委、市政府始终牢牢把握“强工业、产业带动”的战略地位,坚定不移地推进制造业的引领发展、创新发展、整合发展和绿色发展,形成鲜明的区域特色,在国内外竞争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地位。
2016年,威海的对外开放优势越来越明显。威海成功入选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威海综合保税区正式获批。发布了中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开放试验区产业发展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中韩自由贸易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加快。
上半年,威海外贸进出口总额511亿元,增长14.6%,新增项目21个,金额1000万美元。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中韩航运特快专递服务已经正式开通。跨境电子商务对韩国航运的出口共验证了18.7万张机票和1.5亿元人民币的出口,分别是去年同期的3.2倍和5.7倍。“走出去”步伐加快,新批准26家海外企业申报。中方同意投资2.6亿美元,增长19.9%。
目前,威海有37大工业门类,141个中等工业门类,263个小工业门类,工业产品3000多种。2015年,威海共有工业企业11000家,主营业务收入达到7073亿元。“十二五”以来,年均增长率为16.2%。其中,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3家,收入超过50亿元的企业6家,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158家,收入超过1亿元的企业982家。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422.8亿元,居全省第三位,比全国高1.11个百分点,比全省高2.51个百分点。
实施“3+4+3”发展战略引领行业龙头企业
近年来,威海市按照“培育未来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业”的思路,大力实施产业集群“3+4+3”发展战略。初步形成了竞争优势明显、区域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以海洋生物、智能设备和物联网“三大未来产业”为导向,以新信息、新医药和医疗器械、新材料和产品“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导向,以机械制造、食品加工、运输设备和纺织服装四大传统优势产业为支柱。2015年,七大产业集群的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153亿元,占全市工业的88%。
威海市大力实施“专业化、创新”培育工程,在医疗器械、碳纤维、激光打印机、高性能子午线轮胎、数控机床、航空空地面设备等领域形成了一批龙头企业。电动工具集团是中国最大的日用五金工具制造商和运营商。其产品的国内市场份额超过20%。高档套筒扳手打破了国际垄断。管钳、线切割机等产品产销量居全国第一。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扳手制造商。
目前,全市共有29家龙头企业和33种拳头产品。其中,12个国家位列世界前三名,25个国家位列前三名。
此外,威海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比较优势,培育了一批专业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目前,威海的医疗设备、高端轮胎、智能终端和印刷设备是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威海先后被授予全国第一个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基地、全国第一个船舶出口基地、全国食品工业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省级医疗器械产业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中国著名工业纺织城、中国渔具之都等荣誉称号。
以创新促转型,加快制造业向创新型转变
威海市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总体出发点,连续九年开展自主创新年活动,以创新促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先后引进和建设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威海电子信息技术综合研究中心等10个公共服务平台,以及5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1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个国家工业设计中心、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400多个省市企业研发机构。
“十二五”以来,全市依托各种服务平台和研发机构,共完成新产品开发项目9649个,承担省级以上技术创新项目1712个,突破关键共性技术150余项,申请专利2112项,居全省首位。其中,天润曲轴集团突破了大功率船用发动机的曲轴技术。在新型球墨铸铁材料的研发和应用领域,公司先后克服了球墨铸铁的抗拉强度、延伸率和疲劳强度提高等世界性技术难题,获得了120多项国家专利。公司自主研发的“锡代钼及高强韧球铁曲轴制造系统工程的开发与应用”项目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节能环保球墨铸铁曲轴制造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项目获山东省科技发明奖一等奖。“高强韧微锡球墨铸铁关键技术及动力机械核心部件产业化”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此外,威海还积极开展消费品行业增加品种、提高质量、打造品牌“三产品”的专项行动,加快威海制造业向威海制造业转型,培育了一大批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品牌和产品。截至2015年底,该市拥有36个中国驰名商标和123个山东省著名商标。全市企事业单位主持或参与修订了7项国际标准、240项国家标准、392项行业标准、70项山东省地方标准和3项集团标准。威海的产品销往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国销售良好。
威海作为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和国家信息惠民试点城市,把“两个现代化”融合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加快了信息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渗透,为产业的智能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高伟集团、天润曲轴等五家企业被列入工业和信息化部“两个现代化”整合和标准实施试点。
完善人才支撑体系拓展“匠才”
三年来,威海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鼓励和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意见》等52个政策文件,全面加大对人才、金融、服务等行业的支持力度。
在人才方面,威海市深入实施“人才计划”,着力推进制造业“智力集聚”,坚持产业发展与教育培训相结合、外部引进与本地培养相结合、机制创新与政策保障相结合,加快建设以高层次科技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体的制造业人才队伍,为推进“威海制造业”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到2019年,引进和培养10多支领军人才队伍和50多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组织实施200个情报引进项目;引进了2500名外国专家;全市高技能人才总数达到10万人,高技能人才在技术工人中的比例达到30%以上,成为全国制造业人才最集中的地区。
威海南海新区作为国家战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三大海洋经济新区之一,聚集了众多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目前,南海新区拥有安东尼奥、许、、、等国家规划专家1000余人,温、冯、等泰山学者,王、张元璋、杨、石晨等泰山行业领军人物,威海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和威海市首席技术人员20余人。威海市南海新区在高端人才的带动下,形成了一支科研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博士创业团队,为威海市南海新区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威海将积极构建新兴制造业、区域协同创新、人才支撑和政策保障的“四大体系”,努力打造东部创新发展试点城市,把威海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高地,实现“威海制造”向“威海创造”的转型。到2019年,威海制造业转型升级将取得显著成效。整体素质和综合水平将大大提高。形成产业基础雄厚、结构调整优化、质量效益好、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先进制造体系。工业强市的目标基本实现。(李)
来源:BBC新闻网
标题:威海工业促进产业发展、创新和升级,促进制造业转型和创新
地址:http://www.0bbc.com/xbglxw/3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