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84字,读完约3分钟
人民网2月11日电(记者沈德平)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今天通知记者,针对近期犯罪分子利用疫情发布虚假信息进行欺诈和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情况,提醒消费者注意保护个人金融信息和金融资产,注意银行卡安全,提高防范金融风险的意识。
“退缩和改变”、“给予爱”和“抓住面具”当心被欺骗
据了解,最近,一些不法分子首先使用非法手段获取受害者信息,如航班号、高铁号码、酒店预订信息、旅行社合同信息等。,然后向受害者的手机发送虚假的“退货和换货”短信,声称航班、高铁、酒店。预订、旅行计划等。“被疫情取消,可获得退货和换货赔偿”,这导致受害者在短信中拨打虚假的客服电话或点击未知链接,并按照提示提供银行卡号码
也有不法分子在网络平台上发布虚假信息,打着“购买防护用品”和“献爱心”的幌子,诱骗消费者转移资金,从而损害消费者账户中的资金。犯罪分子在网络平台上以销售口罩等防护材料为幌子发布虚假信息,并在转账收取消费费用后“黑”受害者,或诱使受害者在网络钓鱼链接中输入个人敏感信息,造成消费者财产损失。
此外,一些不法分子冒充慈善组织或爱心人士,利用公众同情心,通过微信、qq等社交平台,以“爱心捐赠”的名义向消费者发送虚假捐赠信息。消费者相信后,一旦他们转账,他们的账户资金就会受损。
教你对付骗局的“三招”
以防疫、控制为名弄虚作假,侵害人民群众财产安全,造成恶劣影响的。对此,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消费者保护局提醒消费者:
首先,当涉及到银行卡转账汇款时,我们应该提高警惕,安全使用银行卡。受疫情防控的影响,春节和节假日期间出现返程和换票高峰。消费者收到“退换票”信息后,应提高风险防范意识,通过相关企业或部门发布的官方渠道进行检查确认,不要随意点击未知链接或使用未知来源的无线网络,以防重要个人信息被盗。
第二,要注意保护个人敏感的金融信息,不要向他人泄露个人信息、银行卡密码和验证码。目前,消费者应该保持冷静。当他们询问个人信息、短信验证码或银行卡密码时,不要盲目听信,也不要将银行卡密码、验证码等个人敏感金融信息泄露给他人。
三是谨慎开展网上私人交易,确保账户资金安全。对于消费者来说,网上私人资本交易风险大,身份验证困难,资本安全和合法权益难以保证。消费者应该通过正式的平台和渠道购买材料或进行捐赠。如果确实有必要进行网上私人交易,也有必要尽可能核实发布信息的个人或机构的身份真实性,以保护其自身财产不受侵犯。
总之,消费者应密切关注官方渠道发布的信息,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不要相信谣言,不要造谣,不要恐慌,以免上当受骗,造成账户资金不安全和经济损失。
来源:BBC新闻网
标题:“退改签”“抢口罩”暗藏骗局 银保监会教你“三招”保护个人金融安全
地址:http://www.0bbc.com/xbglxw/7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