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495字,读完约9分钟
为避免传统基础设施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超前建设”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弊端,有必要科学把握新基础设施的发展方向、内在动力和保障支撑等关键因素。
智囊团观点
■龙王运涛小明
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构筑现代经济体系的科技和产业支撑,国家近期多次强调,要加快以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和新能源基础设施为代表的新基础设施(简称新基础设施)建设,为新一轮经济腾飞做好准备。在这一政策的引导下,行业和资本市场对新经济的关注也持续升温。全国20多个省份相继启动了新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总投资超过50万亿元。基础设施发展与需求变化、科技进步和制度演进密切相关。当科技变革和制度环境发生变化时,就会产生新的社会和经济需求,并导致新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传统技术设施的改造。为避免传统基础设施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超前建设”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弊端,有必要科学把握新基础设施的发展方向、内在动力和保障支撑等关键因素。
新基础设施以需求为导向
新的基础设施代表了中国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的核心需求。
新的基础设施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长期来看,国内经济呈现新常态,全球经济疲软,中美贸易摩擦尚未结束,经济形势仍处于阶段性调整期,经济下行压力继续加大,增长乏力,因此有必要为未来经济发展寻找新的增长点。在短期内,COVID-19肺炎的爆发和随后的全球大流行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从稳定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需要采取一些套期保值措施。另一方面,信息社会的典型经济形态,如数字经济和平台经济,迫切需要新的基础设施支持和保障,如新一代通信设施和智能处理平台。新基础设施本身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投资潜力,可以通过“新基础设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被视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例如,未来5g网络建设投资将达到万亿元,产业链上下游投资和各行业应用投资将超过万亿元。
新的基本建设是建立现代经济制度的需要。新基础设施肩负着提高社会经济运行智能化水平、为建设现代经济体系、实现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的历史使命。现代经济体系的产业基础是各种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新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这种生产转型的主要趋势,如互联互通、智能化和灵活自动化,需要加快5g网络、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和新能源汽车等新基础设施的建设。新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同于由铁路、公路、机场和港口推动的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它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设备和高层次人才储备为基础,借助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优化各种供应链,为中国创新驱动的经济转型提供动力,推动中国供给侧结构改革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新基础设施建设是构建未来竞争优势的需要。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传统的基础设施为中国成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和强国奠定了基础。新工业革命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全球工业被一个拥有“知识制造”的大国所控制。未来工业生产方式也将发生巨大变化。智能制造、未来能源、智能农业、智能交通和智能医疗的产业组织模式和内在逻辑都发生了变化,对深入行业的新基础设施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基础设施”是未来发展的短板,新的投资领域主要包括:5g网络基础设施、UHV、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这些领域是短期刺激有效需求和长期增加有效供给的最佳组合,是中国经济克服中等收入陷阱、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打造未来竞争优势的强大力量。
新的基础设施是由科学和技术驱动的
基础设施的发展首先源于科技供给方的变化,是科技进步的结果,而科技是推动力。历史上基础设施的几次重大变化都与科技革命密切相关,新的基础设施也不例外。新基建区别于传统基建的一个特点是提高了信息智能水平。新基础设施具有新一代科技的显著特征,是适应知识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需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它具有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特点,更强调知识的高速生产、快速传播和高效应用。从长远来看,科学技术将引领社会经济向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
新的基础设施和科学技术相互促进,共同升级。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为新的基础设施提供了动力。智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数字化转型需要科学技术的护航。新基础设施侧重于第四次工业革命过程中新一代技术的典型应用:5g网络设施、云计算平台、大数据平台、工业互联网、农业物联网、能源互联网和医疗数字平台,这些都是《展望未来》中的“硬核技术”。它们的整合、推广和应用符合产业升级的需要,也代表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必将推动整个社会生产方式的改进和生产力的发展。
另一方面,新的基础设施也为科技创新的实际应用和进一步创新提供了平台。科技创新体系越来越复杂,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为确保国家中长期发展,增强综合竞争力,必须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支持科技发展战略重点领域重大项目的实施,促进科技创新在各领域的融合发展。科技强国需要相应的科技创新基础设施作为支撑,包括升级和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科研基础设施等。
科技基础设施本身有两个属性:科技和基础设施。科学技术基础设施是由国家作为一个整体规划、建立在高水平创新主体之上、向社会开放和共享的大型复杂科学研究装置或系统。它是长期为高水平研究活动提供服务的国家公共基础设施,具有很大的国际影响力。具有代表性的科技基础设施包括中国科学院在贵州建造的天眼望远镜和在兰州建造的重离子加速器。这些科技基础设施是科学仪器与经济和社会相结合的典型体现,它将科学基础和科学仪器的开放应用相结合,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是中国科学院在知识创造方面的贡献。
最后,新基础设施与科技创新体系的整合可以促进科技的数字化转型,催生一种新的科技范式——数字化科研基础设施。以技术发展为导向、科研人员为主体、实验室为载体的传统集中式科技创新活动面临挑战。以用户为中心、以社会实践为舞台、共同创新和开放创新的分布式创新模式正在逐步形成。传统科学技术需要物理实验室、物理设备、试剂等。,但是数字科学研究基础设施充分利用模拟建模和计算模拟方法来构建数据密集型科学研究方法,例如,法国的达索实验室使用3D软件来构建飞机备件。
知识社会的创新强调公众参与,提倡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分享和传播知识和创新。如果说工业社会的创新是以生产为导向、以技术为导向的,那么知识社会的创新就是以人为本、以服务为导向、以应用和价值实现为核心的创新。人-机-物的三位一体是以人为本,通过数字基础设施高度共享知识和协调制造。人、机、物三位一体的核心驱动力是知识,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体力劳动者的生产率不再能够自己创造财富。未来重要的是非体力劳动者的生产力,即知识的生产力和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即创新的能力。
新的基础设施由系统保证
制度是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的保障和支撑。新基础设施的建设迫切需要一个适应新技术和新需求的新系统。建设中国特色的新型基础设施,必须结合中国特色的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立足国情,坚持以政府主导和市场配置有机结合的方式深化改革,实行各开发单位分工合作、协调发展,走协调合作的制度创新推动科技创新的道路。
由于规模更大、行业更广、投资更大,新的基础设施建设突破了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的资本规模。昂贵的建设成本不可避免地需要创新的投资和运营模式,企业/私人资本可以以各种方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因此,需要一个有效的制度来界定政府与市场的界限,降低交易成本和投资运营风险,充分发挥新基础设施的社会经济功能。同时,新基础设施建设的特点是超复杂系统的脆弱性,因此有必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安全体系来确保基础设施能够为经济服务。这与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的制度优势是分不开的。
新基础设施的核心是促进数字经济的发展,这与互联网平台的建设密切相关。目前,国内互联网企业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商业模式应用方面有很强的积累。如何从系统设计层面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的技术优势,保护参与新基础设施建设各方的积极性和合法权益,对于促进新基础设施建设的健康发展,提高供应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构建良好的经济生态系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为未雨绸缪,中国必须尽快为新一轮全球竞争做好准备。新基础设施为智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底层支撑,这是前期准备的重要内容。目前,我们正处于推进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时期。能否充分利用这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机遇,在科技实力的各个角落实现赶超,寻求未来的国际竞争优势,取决于现阶段的“准备”工作是否做得充分、到位。
(作者: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所)
来源:BBC新闻网
标题:推进新基建发展的三个关键
地址:http://www.0bbc.com/xbglxw/9671.html